低温灭菌原理

2010-10-09

低温灭菌原理
冻治疗是利用低温作用于组织,使之发生坏死,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,是一个生物化学过程。肌体组织受到0℃以下低温利用时,组织中的水分冻结形成冰晶。作用的温度不很低时,组织降温缓慢,冰晶主要在细胞外形成;作用的温度很低时,组织急骤降温,则冰晶主要形成于细胞内。细胞内的冰晶致死性损伤作用更大,故致冷剂的温度越低,对细胞的损伤作用也越大。冰晶可引起细胞的机械性损伤;组织中的水分结冰,细胞脱水,电解质浓缩使细胞中毒死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冰冻融解期对细胞的死亡有更为重要的作用。冰冻融解时,细胞间的冰晶先融解,从而吸收周围的大量热能,导致细胞内继续结冰,形成更大的冰晶。缓慢融冻可加强和延长此种作用,大的冰晶可致使细胞更严重的机械损伤,同时也使细胞更久地处于浓缩的电解质环境中,加速细胞的死亡。因此,缓慢融冻对组织的破坏性更大。融冻快慢有关因素有致冷剂的温度,冷冻治疗的时间长短,组织的含水量、导热性,组织的血流供应是否丰富。如果血供丰富,则融冻加快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低温引起血循环障碍,是冷冻引起组织坏死的另一因素。低温引起血管收缩,血流减慢,进而血栓形成,阻断血流;低温可直接损伤血管,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水肿、坏死,甚至细胞溶解,使组织发生缺血、死亡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此外,低温使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脂质蛋白复合物发生变性,致使细胞破裂;低温引起局部温度骤然下降,使细胞发生温度性休克,也是冷冻引起细胞死亡的原因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组织被冷冻结成冰球,然后再让其自然融冻,为一次冻融周期。实验及临床证明,多次冻融较一次冻融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,加深冷冻的深度,减少活细胞的残存率。致冷剂接触组织之处的温度最低,由此向边缘温度逐渐升高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般认为,细胞致死的低温的最高温度线在-20℃。各种细胞对低温的敏感性不同,例如:色素细胞较为敏感,而皮肤组织、骨组织、神经组织的耐受性则较高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目前用于冷冻治疗的致冷剂有液体氮(-196℃)、固体二氧化碳(-70℃)、氟利昂(-60~-90℃),其中液体氮的致冷温度低,价格低廉,易于购买,使用安全。